时间在变,空间随着时间也在变,不变的唯有真知灼见。
2025 年 07 月 15 日 星期二
首页
财经
观察
参考
ESG
公告
市场
研究
IPO
公司
周报
动态
推荐
真灼财经 >  参考 >  正文

创新药板块强劲 可吼信达生物(01801.HK)

来源:真灼财经 时间:2025-07-14 22:35:36

字号

恒指(800000.HK)上周继续保持坚挺,守住了24000点。其中,个别板块相当炽热,像券商股板块,不少股份整周上涨超过双位数百分比。 另一方面,医药股表现也相当不错,不少本栏曾介绍过的医药股都继续报捷,像是药明系的药明生物 (02269.HK)、药明合联 (02268.HK)、康方生物 (09926.HK)、诺诚健华 (09969.HK)、翰森制药 (03692. HK)等都表现不错。

 

消息面上,2025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及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调整正式启动,今年首次新增的商保创新药目录,主要聚焦创新程度高、临牀价值大、患者获益显著,但因超出保基本定位暂时无法纳入基本目录的药品。 这个新增有望更好满足患者多元化的需求,支持创新药更好发展。

 

除了医保有支持外,今年创新药板块的涨势之所以如此强劲,可归因于「出海授权」这股代表中国创新药的全球化浪潮。 事实上,2025年上半年,中国生物科技板块已录得超过70%的涨幅,远远跑赢恒指以及恒生科技指数。

 

根据高盛的数据,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贡献了全球50%的新进入人体临牀的新药分子,并拥有约1/3的全球创新药在研管线。 占比相较10年前的个位数,增长非常大。 尤其是在ADC (抗体偶联药物)、BsAb (双特异抗体) 等新型药物形式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创新来源之一,并预计从2026年中期开始将迎来首波源自中国的ADC资产的全球三期数据发布。

 

仅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出海交易总额已达480亿美元,占全球药物授权交易的32%。 虽然中国药企全球地位大幅提高,但是目前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整体市值仍仅为美国同行的14%-15%。 可见,这浪生物科技的升势可能仍只是在开始阶段,有望继续释放长期价值。

 

除了笔者之前提过的医药股值得继续留意外,其他符合创新药出海主旋律的药企都值得留意。信达生物 (01801.HK)就是一例。

 

1插图.jpeg

 

最近,信达生物在6月26日宣布完成配股融资约5.5亿美元,配售了5500万股新股份,配售价每股78.36港元。

 

这笔配股有几个启示。 第一,创新药企很多时侯在实现盈利前都需要频繁配股集资,导致很多人担心买入后会被稀释股份,拉低股价。 但是,既然信达生物在最近已经完成配股,意味着这份担忧可以暂时消除。 加上信达生物配股后不跌反升,证明市场十分看好信达生物的前景。

 

第二,这笔高额配股融资是近4年来香港医疗健康板块规模最大的新股发行,这意味着信达生物的叫价能力十分强,使其获取到一笔重要的发展资金。

 

第三,针对这项配股融资,信达表示约90%将用于推进公司丰厚的临牀及临牀前重点创新管线的全球研发,以及用于公司的全球设施设备布局。 很明显,信达正在剑指全球市场,决心要跟上中国创新药的全球化浪潮。

 

另一方面,信达生物的减重新药玛仕度肽注射液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且唯一上市的GCG/GLP-1双受体激动减重药物。

 

玛仕度肽被不少机构认为是一款潜在大药,预计其峰值销售额有望突破50亿元。 原因是,慢性代谢疾病包括糖尿病、肥胖症等,患者数量庞大,在这领域容易诞生像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这类重磅药物。

 

在减重领域方面,中国约有5亿成人超重或肥胖,全球排名第一,这一点亦为玛仕度肽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根据一项早期临牀研究结果显示,玛仕度肽16mg治疗20周减重幅度可达21%,是当前半年内体重下降疗效最显著的研究。

 

除了玛仕度肽的上市外,信达亦正布局下一代免疫治疗 (IO) 与下一代抗体偶联药物 (ADC) 领域的「双重升级」战略。 其中,IBI363有望成为信达的下一个潜在大药,作为新一代IO基石,正在开展针对泛癌种 (肝癌、胃癌、卵巢癌、胃癌) 的Ib期试验。 而IBI343则是在新一代ADC管线方面进度最快的重点产品,已进入III期阶段,是全球首个在晚期胰腺癌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疗效和安全性的ADC药物。

 

总括而言,中国创新药浪潮所引发的中国药企估值重估仅是刚刚开始,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获批和5.5亿美元融资为其日后发展注入了重大动力,而其新一代的「IO+ADC」策略亦有着长远的增长潜力。 各位有兴趣投资中国创新药的朋友,不妨多加留意信达生物以及其他笔者曾提及过的药股。

 

免责声明

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 本评论并非及不应被视为邀约、招揽、邀请、建议买卖任何投资产品或投资决策之依据,亦不应被诠释为专业意见。 阅览本文件的人士或在作出任何投资决策前,应完全了解其风险以及有关法律、赋税及会计观点及所带来的后果,并根据个人的情况决定投资是否切合个人的财政状况及投资目标,以及能否承受有关风险,必要时应寻求适当的专业意见。 本人或其有联系者并未持有本评论所评论的上市法团的任何财务权益

 

文章作者: 黎家聪



微信扫码 > 右上角点击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