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的影响下,关税问题现在充满了不确定性。其中,生物医药是一个受影响比较明显的赛道。毕竟特朗普的有一项政策就是直接针对进口药品,希望把重要产能引回美国。然而正是在这个充满暗流的市场中,港股竟意外迎来一家18A明星企业。
4月10日,抗体偶联药物(ADC)企业映恩生物结束港股招股,离最终登陆市场近在咫尺。而在本次招股中,映恩生物国际配售倍数达到16.4倍,多个重磅基石投资者加盟,成为自2022年以来国际配售倍数最高、规模最大的18A生物科技港股上市项目,募资金额从1.5亿美元提高到1.88亿美元。
毫无疑问,能在这个市场环境里拿到市场的普遍认可,证明映恩生物身上一定有过人之处。而如果要寻找港股后续的深度投资机会,映恩生物的亮点,或许就是一个不错的切入口。
18A的新“门面”
众所周知,18A政策原本意在鼓励拥有领先技术地位的生物科技企业更便捷地获取发展资源。然而,正是由于这条赛道成长需要的时间和资源之巨大,为大多数企业都塑造了一段漫长的培育期,导致不少18A企业都处于不被市场看好,甚至“流血上市”的状态。
尤其是2021年之后,港股市场一度走入低迷,生物医药赛道进入估值沉降期,进一步影响了市场的兴趣。
从上市数据来看,2022年上市的不少18A企业首发募资均在2亿元人民币左右,2023年和2024年才有所提升。但按人民币计价,除了2023年上市的科伦博泰之外,其他均不超过8亿元人民币。
正因为如此,映恩生物这一次的表现,几乎把市场印象完全刷新了。
4月15日,映恩生物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此次IPO发行价为94.60港元/股。上市首日开盘价为181港元/股,较发行价高开91.3%,盘中最高突破200港元/股,收盘报205港元/股,涨幅达116.7%,创下港股18A生物科技板块多项纪录,包括估值增幅最大、国际配售超额认购13.52倍等。截至2025年4月24日午前,公司股价为225.2港元,较昨日收盘价218.6港元上涨6.6港元,涨幅3.02%。当日开盘价216港元,盘中最高触及229.6港元,成交量16.37万股,成交额3670.47万,主力资金净流入453.1万,生物技术板块整体涨幅3.20%。
首先,按实时汇率计算,映恩生物本次募资总额约等于14亿元人民币,在18A中属于断层领先的一员。以往,市场可能会觉得18A为代表的生物科技赛道是在冰点周围反复横跳,但映恩生物带来了一股春风。
其次,映恩生物机构簿记超额认购逾14倍,是2022年以来国际配售倍数最大的一次,吸引了大量知名基石投资者,包括国际顶级的长线基金和国内大家耳熟能详的头部公募,可公开查询到的名单如下:富国香港、富国基金、易方达基金管理、易方达香港、汇添富基金、盘京基金、MY Asian、EMHCP及WWHCP、苏州苏创,以及BioNTech SE、LAV Star、Lake Bleu Prime及Lake Bleu Innovation、TruMed。整整15名。
尤其是BNTX等药企的参与,以及礼来等投资方的存在,其实对映恩生物商业模式和技术实力的优势都表达了支持。
最后,投资者的热情还基于一个很重要的背景:事实上,映恩生物投后估值较IPO前最后一轮融资估值增幅超3倍,已一举成为历史上估值step-up最大的18A。顶着这么高的涨幅,只能说明市场高度看好映恩生物后续的业务发展和行情表现。而这恰恰是我们想讨论的一个关键点:映恩生物为什么可以这么受追捧?
为何受追捧?
正如前文提到的,近几年募资较高的企业很少,而唯一能和映恩生物相提并论的科伦博泰,也是ADC赛道的玩家。而作为ADC赛道的“当红炸子鸡”,映恩生物的关键亮点,就在主业的表现上。
映恩生物致力于为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患者研发ADC创新药物,ADC药物号称肿瘤治疗领域的一颗“魔法子弹”,能够精准杀伤癌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目前,映恩生物已经建立了由十余款款自主研发ADC候选药物组成的管线。其中,核心产品DB-1303(HER2 ADC)和DB-1311(B7-H3 ADC)在多个适应症中处于全球临床领先地位。比如DB-1303正在全球开展临床III期,已获得美国FDA和中国CDE授予的突破性治疗认定(BTD)。
对投资者而言,更需要知道的是,映恩生物的管线分布合理度很高,而且有巨大的兑现潜力:其中七款临床阶段ADC具备很广的适应症潜力,已在17个国家230多个临床试验中心开展7项全球临床试验,已入组超过2,000多名患者,50%患者来自海外;两款新一代双特异性ADC预计将在今明两年进入临床;余下数款临床前ADC也在稳步推进研发。基于这个布局,映恩生物的商业表现亮点突出。
映恩生物在积极推进管线培育的同时,先行打造出优势十足的商业化架构。映恩生物的创新ADC资产已吸引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k,目前已经与BioNTech、百济神州、Adcendo、GSK、Avenzo、三生制药等国内外顶尖药企达成BD协议,交易总价值超60亿美元,其中截至2025年3月28日已收到约5亿美元。
创新药领域的BD交易近两年越发活跃,但也更加考验企业的技术实力,而映恩生物无疑成功获得了全球合作伙伴的信赖,也提前锁定了商业化的潜力。
券商国泰海通在研报中指出,映恩生物聚焦ADC(抗体偶联药物)新药研发,核心产品DB-1303和DB-1311分别对标国际领先药物Enhertu及探索小细胞肺癌(SCLC)与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治疗突破。公司管线梯队丰富,拥有自主研发的四大ADC技术平台及12款在研产品,其中7款进入临床阶段,5项试验获中美监管机构双批准。研报预计2025-2027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6.00亿元、19.76亿元和22.07亿元,综合估值方法给予目标价300.70港元/股,并首次覆盖“增持”评级。
2023年和2024年,映恩生物的营收分别为17.87亿元和19.41亿元,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分别为8.16亿元、2.86亿元,已经拥有了一定的造血能力。本次IPO募资后,映恩生物发展的筹码将大为增加,也将进一步释放吸引力。
期待后续表现
招股书显示,全球ADC市场依然处于积极的增长中,预计2023年到2028年间的全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1.8%。到2032年,受益于ADC市场化水平提升和技术的突破,赛道市场规模将突破1151亿美元。
对这样一个市场,映恩生物身上体现了两个值得关注的核心概念。
一方面,映恩生物的成果,是基于其主动构建的四大领先ADC技术平台取得的——免疫毒素抗体偶联平台(DITAC)、创新双特异性抗体偶联平台(DIBAC)、免疫调节抗体偶联平台(DIMAC)、独特有效载荷抗体偶联平台(DUPAC)。
这四个新一代ADC技术平台,不仅在当下凸显了映恩生物的领先性(比如DIBAC作为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双特异性ADC平台,稀缺性十足),还会持续支持其管线拓展,为未来兑现成果蓄力。
另一方面,映恩生物在全球范围内广交英豪、合纵连横,从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全球ADC产业链的价值,通过平台技术和全球临床开发与跨国药企达成合作,融入全球制药产业链,拥抱全球市场,构建“映恩飞轮”模式,从研发、商业化等多个环节入手,完善自身商业模式,不断成长和超越。
基础坚实,潜力将更快释放。这一次上市募资将有望成为映恩生物实现重大突破的契机。映恩生物的飞轮,也将把它带往更高的位置,看见更远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