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世界多地出现异常高温和干旱天气,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大幅走高。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最新预计,在2023年6月至8月期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已经接近70%,这意味着今夏天气将更加炎热。食品价格上涨也给各国实现通胀目标造成了挑战,全球也在密切关注气候异常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01 极端天气多发,助推农产品价格跳涨
今年以来,与天气相关的事件已经推高了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例如,糖和可可期货上涨了20%以上,受到饲料价格影响,猪、牛等牲畜价格也大幅走高,美国牛肉产品价格上涨超30%。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文称,年内出现厄尔尼诺气候现象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预计将带来高温和极端天气,进一步影响粮食安全问题,多个主要谷物生产国和出口国将面临风险。进入6月,受关键产区恶劣天气导致作物减产的担忧升温,国际小麦、玉米、大豆期货开启了新一轮涨价行情。
美国玉米产区遭遇大面积干旱(USDA)
欧洲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西班牙小麦作物生长遇到了春季旱情的严重影响,德国农业合作社协会在最新报告中预计,受干热天气影响,德国2023年所有类型的小麦作物产量将同比下降2.9%,至2187万吨,法国农业局将2022/2023年度法国对第三国的软小麦出口调低10万吨,从5月份预测的1030万吨下调至1020万吨。
#02 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升温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报告,厄尔尼诺事件不仅对当年全球经济造成冲击,也会导致随后多年经济体增长乏力。IMF预计,新一轮强劲的厄尔尼诺影响将更为严重,可能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抑制热带国家的经济活动。报告称,厄尔尼诺现象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主要经济体中澳大利亚、智利、印度、印尼、日本、新西兰和南非的经济活动都会因为气候冲击而短暂下降,而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泰国等经济体和欧元区可能从中受益。
由于全球依然处于后疫情时代的复苏期,对于为了打压物价进入紧缩周期的各国央行而言,新一轮食品通胀无疑是坏消息,厄尔尼诺将进一步加剧宏观不确定性。外界越来越担心,这可能导致央行为对抗通胀采取过度措施,进而导致经济陷入衰退。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报告认为,粮食进口成本上升可能在部分脆弱新兴国家引发“潜在危机”。随着粮食进口在进口总量中占比攀升,将成为某些地区潜在危机的早期预警指标。粮农组织称,许多新兴经济体已经面临着贸易伙伴经济低增长、借贷成本上升和商品价格高企的完美风暴。
#03 各国积极应对气候风险
如今全球在关注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包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及俄乌冲突后的能源转型。《巴黎气候协定》中承诺,与工业化前的温度相比,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摄氏度。科学家们认为,升温1.5摄氏度是一个关键的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极端洪水、干旱和粮食短缺的可能性会急剧增加。
主要央行也在推进研究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通过对包括农业生产、劳动生产率、商品价格等各要素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展开分析,以寻找合适的政策应对方式。
今年1月,鲍威尔表示,美联储的监管权力使其在确保金融机构“适当管理”面临气候变化风险方面发挥了作用。鲍威尔上周在美国国会发言时表示,气候变化与当前的货币政策无关。
文字删改来源:第一财经
内容如有侵权,联系删除